國立臺北藝術大學

課程介紹

課程類別: 文史哲學
班級名稱:
課程名稱: 博物館蒐藏專題
班 別: 碩士學分班
學分數: 2.0
上課時數: 48.0
上課時間:
起始日期: 2023/2/14
結束日期: 2023/6/13
師資介紹:
課程狀態: 不開班
備  註: 上課地請洽藝推中心
因報名人數不足,採隨班附讀方式辦理
上課類別: 本校校區
上課地點: 關渡校本部
地  址: 台北市北投區學園路1號
電  話: 02-2893-8888
連絡人: 許育銀
email: yuyinhsuhsu@kdarts.tnua.edu.tw
相關鏈結: https://aaa.tnua.edu.tw/course/5802
課程介紹: 課程說明:
博物館因蒐藏而獨特,不只是因為有「蒐藏」而使得博物館有別於其他的文教(文化)機構,同時也由於有「蒐藏」而使得博物館成為一種獨特的知識生產機構。在博物館中,蒐藏(品)不只消極地被擁有、保存、維護與管理,同時博物館更經常主動地進行藏品蒐集(collecting)、對藏品進行分類編目、鑑定研究、並將藏品付諸於展示陳列。博物館蒐藏因此構成博物館知識實踐的核心,既是一種技術與技藝,也是一種生產知識的論述(discourse)。既是一門專業知識,也是一種文化實踐。
在另一方面,博物館蒐藏也不僅涉及博物館內部的運作,它同時也反映出外在的社會,以及歷史文化傳統的影響。蒐藏,因此既是社會的產物也是歷史的結果,它無可避免地烙印著外在社會與過去歷史的關係,同時,在許多時候,也會反過來影響或形塑新的社會文化關係。尤其是在步入廿一世紀後的今日,當地方與全球性的文化政治(cultural politics)的版圖急遽轉型與變遷,物件作為傳遞、凝聚(condense)價值,以及建構社會認同與表達文化差異的角色日益重要之際,博物館蒐藏的議題更經常成為社會中與國際間爭議的焦點。這也使得從社會文化層面理解博物館蒐藏變得更為必要且適時。
相應以上的觀點,本課程設計主題分為兩大階段,第一階段以專題方式探究博物館如何從事蒐藏的技術與論述,第二階段則以專題方式探討博物館蒐藏的社會文化意義。為使焦點集中,課程每週選定一個博物館蒐藏相關的特定議題,進行關鍵文獻的閱讀,以期達到如下的教學目的:(一)理解博物館蒐藏的主要類型、範圍與歷史,(二)理解博物館如何透過蒐藏而建構意義,(三)理解博物館蒐藏涉及各專業學域、分工以及蒐藏制度與管理經營的策略,(四)理解博物館蒐藏在當代所面臨的社會、歷史、文化、政治與族群議題,(五)理解蒐藏在當代博物館扮演的角色,以及博物館蒐藏未來的可能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