課程類別:
|
理工農醫
|
班級名稱:
|
|
課程名稱:
|
科學博物館專題
|
班 別:
|
碩士學分班
|
學分數: |
3.0
|
上課時數: |
51.0
|
上課時間: |
四 |
起始日期: |
2023/2/16 |
結束日期: |
2023/6/15 |
師資介紹: |
|
課程狀態: |
不開班
|
備 註: |
上課地請洽藝推中心
因報名人數不足,採隨班附讀方式辦理
|
上課類別: |
本校校區 |
上課地點: |
關渡校本部 |
地 址: |
台北市北投區學園路1號藝術資源暨推廣教育中心
|
電 話: |
02-28961000#2803
|
連絡人: |
呂佩珣
|
email: |
hjhuang@aaa.tnua.edu.tw
|
相關鏈結: |
https://aaa.tnua.edu.tw/course/5781
|
課程介紹: |
課程說明:
本課程著眼于科學博物館的相關議題研討,偏重自然史博物館的未來,也一起觀察幾個知名的世界自然史博物館。
「自然史博物館是啓蒙的寵兒,代表人類試圖統合理性思考,了解自然與文化世界的具體表現。」美國國立自然史博物館館長Kirk Johnson如是說。
甫離世的威爾遜(EO Wilson)在《人類存在的意義》一書裡陳述:「過去在十七、十八世紀的啟蒙運動,所秉持的中心思想就是人類可憑藉一己之力,去獲得所有必要的知識,甚至理解各種現象,人類乃可以更加明智地作出更好的選擇,建構所謂〝人的帝國〞。然而,來到十九世紀,浪漫主義崛起,並不認同啟蒙運動的世界觀,也較個人化,許多人相信一個概念,完全信仰科學必然限縮自身的本能,至今尚有人抱持這種態度,導致科學及人文二元化。」
我們在「人類世」行走至今,不難意識到人已脫離自然一意孤行的狀態,讓人類建造的帝國無可名狀,全球朝著「科技理想國」的藍圖邁進。眼看外來種充斥、過度獵穫動植物、破壞野地生境、環境汙染、人口過多、消費行為增加地球負荷,氣候變遷,物種第六次大滅絕等等問題接踵而來,明知人將陷入窘境卻苦無對策。
威爾遜說:「新啟蒙運動在於不放棄整合〝科學〞與〝人文〞,在此新的年代,基於人類已積累夠多的知識,整合成功的機會大增。」威爾遜表示,於今我們尚得要解決諸多社會問題,化解宗教衝突,讓道德觀界定清朗,穩固環境主義基礎,擺脫以人類為中心而其他生物淪為次要的孤寂時代〈Eremocene 或 Age of Loneliness〉。他認為更重要的是,要讓「人類存在」更有意義,可直接透過「人類經驗」,在文學與藝術中創造出科學的力量與美感,磨練我們的社會智能,在人類存在的泥沼中開出一條新的道路來。
然而,科學博物館能在這條道路上扮演什麼角色?讓我們在這個課程上一起來探索。
|
|